查看原文
其他

道在屎溺:中国古代另类医疗、政治与学术(上)

魏阳 中国国家历史 2021-01-22

全文共3295字 | 阅读需7分钟

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

中国古代医学中有用人体排泄物做药物治疗的传统。



中国古代医学中有用人体排泄物做药物治疗的传统。庄子云:“道在屎溺。”这些另类疗法和药物,散见于多种笔记文献中,对当时的政治、学术、社会文化有诸多影响,不能不详加考察。


1

倒仓法与明代学术


倒仓法,根据元代名医朱丹溪所著《格致余论·倒仓论》记载,此法并非中国人的发明, “其方出于西域之异人”,大概和印度吠陀医学有点关系。治疗步骤是:用一二十斤肥黄牛肉,煮烂成汤汁,取出渣滓,慢慢熬成琥珀色的药汁。病人被关在一间明亮而不通风的房间里,给他灌着喝熬出的药汁。一直喝到几十杯,肚子胀得不行,病人会浑身难受无比,上吐下泻,直到把腹中之物吐泻得干干净净为止。等到病人渴得快脱水的时候,也不能给水喝,要把他的尿,用干净的瓷器接了,灌给他喝,如此不断循环。尿的名字很别致,叫作“轮回酒”。要这样灌到什么时候呢?朱丹溪说,要灌到“上下积俱出尽,在大便中见如胡桃肉状无臭气则止”。总之,要把肚里肠中的东西清得一干二净,拉出来的屎都不像屎了,才能睡下。


朱丹溪像


据说休息半月后,会有“精神焕发,形体轻健,沉疴悉安矣”的效果。这个古方有两个要诀:第一要“骗”,以免服药者恐慌和抵触。据说,朱丹溪治疗自己的老师许谦时,就事先不让他知道喝的是自己的尿。第二要用“强”,如果病人不愿意,就强行灌下去,一直灌到他皮毛皆痛,呕吐不已。《丹溪心法》上说:“病患不欲服,强再与之。必身体皮毛皆痛,方见吐下。”


倒仓法之所以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在中医看来,人的肠胃是“谷仓”,上吐下泻,便可倒腾干净,“一洗而空”。此法适用的病症,极为广泛。对所有 “饮食过量、停痰瘀血”所造成的“瘫痪、劳瘵、蛊胀、癞疾”,据说全都有效。连叫不出名字的“无名奇病”,它都能治。朱丹溪对这个方子十分自信,他说,就算没灾没病,人到中年,也应该每隔几年“倒一下仓”,这样可以“泽枯润槁,补虚益损”,感受“精神焕发之乐”。就是说,吐完、拉完再喝尿,会精神焕发,滋润极了。


古代中医五脏图



古代中医脏腑图



明代的医家对这个古方也相当推崇。王肯堂的《杂病证治准绳》、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、张景岳的《景岳全书》、江瓘的《名医类案》、徐春甫的《古今医统大全》、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都对倒仓法有详细的讲解和引申。陆容《菽园杂记》记载:“轮回酒,人尿也。……南京吏侍章公纶在锦衣狱,七年不通药饵,遇胸膈不利、眼痛、头痛,辄饮此物,无不见效。” 明代还出现了倒仓法简化版,用牛肉汤熬的膏药,叫作“霞天膏”,据说吃吃效果也蛮好,还可以免去喝尿的精神创伤。


尽管有众多医书站台推荐,吹得神乎其神,也有人对倒仓法不感冒。明末清初张潮编的《虞初新志》中提到一位名叫贾开宗的名士,是侯方域的好朋友,绝非愚昧无知之辈。但是他执意要以身试法,结果腹泻不止而死。他的朋友汪价曾劝他说,这样是拿自己的肚子不当肚子啊。汪价认为,行倒仓法,和杜甫吃牛肉撑死,李白喝酒醉死一样,都是“轻率自殒其生”。当然,一两次不成功的记录,并不能说明这个古法不好,也可能是他没领会精神或者药量不对。中医古方,从来都是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;就像你在网上找的菜谱一样,总说“盐少许”“糖适量”,一旦放多了,美味也就随之流失。但是如果把肚里的东西统统倒空,从头再来,这么猛的法子,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受的。


明代大儒王守仁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:“然如倒仓涤胃,积于宿痰,虽亦快然一去,而病势亦甚危矣。”可能当时社会的共识是,这个法子虽然可以洗涤肠胃,化痰祛瘀,但是力道着实太猛,损伤元气。这里王阳明提到倒仓法,用于比喻大礼议后的政局。大礼议是明代嘉靖皇帝和士大夫集团的一次重大冲突,反对皇帝的官员不少被发配远方。尽管对抗激烈,皇帝最后还是把反对意见硬压了下去。王阳明对朋友说,事已至此,如果再强行向皇帝争谏,就像对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用倒仓之法一样,虽然能逞一时快活,却可能会让病情加重。有时候搞政治和治病一样不能下药太猛,而应该虚与委蛇,徐徐图之,这表现了王阳明在政治上的成熟与智慧。


王守仁


这与明末高攀龙的看法不谋而合。天启四年(1624),东林派的高攀龙再次出山做了刑部侍郎,正逢魏忠贤的阉党在台上气焰高涨。高攀龙对他的同僚们说:“今日之事,未能用倒仓之法,唯有上下和衷,少杀其毒耳。”敌强我弱,正如人肢体虚弱,气若游丝,这时候用倒仓法绝对不合时宜。而有的时候,倒仓法所代表的刚猛凌厉,正是学者求之不得的精神。在明末清初的大儒黄宗羲眼里,倒仓之法意味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学术方法,它意味着将原来的学术体系翻箱倒柜,下猛药洗涤清除干净,再慢慢恢复调理。在《明儒学案》的序言中,黄宗羲解释了自己编写这本书的初衷:


有明事功文章,未必能越前代。至于讲学,余妄谓过之。诸先生学不一途,师门宗旨,或析之为数家,终身学术,每久之而一变。二氏之学,朱、程辟之,未必廓如,而明儒身入其中,轩豁呈露,用医家倒仓之法。二氏之葛藤,无乃为焦芽乎?诸先生不肯以朦膧精神冒人糟粕,虽浅深详略之不同,要不可谓无见于道者也。余于是分其宗旨,别其源流,与同门姜定庵、董无休撮其大要,以著于篇,听学者从而自择。


这一段自序,蕴含多层意义,对理解黄宗羲的思想至关重要。现代诸多版本的《明儒学案》并没有明确解释。但是,结合明代的医疗史,便可以更贴切地理解黄宗羲的学术旨趣。在黄宗羲看来,明代儒学的高峰是讲学。而讲学,可以让明儒通过集体讨论、切磋、辩难,把以前宋儒没弄明白的问题搞透彻。比如,在儒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上,黄宗羲认为,宋代人有含混之处,所以他说“二氏之学,朱、程辟之,未必廓如”。只有到了明代,儒生才像倒仓之法中所说的牛肉汤、“轮回酒”一样,“身入其中”,把儒释道的学问像给病人行倒仓之法,让病人一口吐个干净,让儒学更加明朗清澈,以前蒙混在其中的关于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纠结,在猛药之下,方能“轩豁呈露”,正所谓“二氏之葛藤,无乃为焦芽乎”。


这样,如“轮回酒”一样生猛的明代诸位先生,清算了宋以来的思想遗产,摧枯拉朽,充满“尿”性。这让黄宗羲无比自信,于是他“分其宗旨,别其源流”,书写了这部皇皇巨著《明儒学案》。此书可谓是一部倒仓的纪录片,一座病理的博物馆,一部明人集体治疗儒学这个“病人”的医疗记录。在这里,“学案” 与“医案”融为一体。这两种“案”的编纂体例同时流行在明末,并非偶然。


黄宗羲



2

秋石与士大夫舆论


比倒仓法更古老的用尿传统,是一种叫作“秋石”的古老中药,至今仍被中医使用。秋石是用人尿熬制出的盐状结晶体,富含尿酸钙和磷酸钙。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,秋石混合了纯净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,可以治疗性功能衰弱,因此他将秋石列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大发明之一。此药广见于中国古代经典,


唐代的白居易曾在诗歌中记载了元稹把秋石当作“伟哥”使用的事例。宋元时如王巩的《随手杂录》、苏轼的《东坡志林》、周辉的《清波杂志》、沈括的《良方》以及李道纯的《中和集》等名家笔记皆记载了此药。


秋石在明代依然广受欢迎。高濂在《遵生八笺》中总结宋人经验,总结出秋石的“阳炼”和“阴炼”两个方法。“阳炼”是指用火熬尿液,蒸发水分,取结晶盐状物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这是“仿海水煎盐之义”。“阴炼”是在尿液中加井水、明矾、白术、松柏叶,然后用棍子搅拌,取多次加水搅拌后的沉淀物再滤去水分,在阳光下晒干,这是不用火的提取法。据说二者都有“补心生精,养血之至”的效果。


秋石


明代嘉靖皇帝任用道士,修炼房中术以求长生。有些官员通过进献秋石得到皇帝的欣赏和提拔。明代沈德符在《敝帚轩剩语》和《万历野获编》中提到了无锡人顾可学。顾可学是一位提炼秋石的专家。他本是个底层官员(浙江参议),因为贪污被迫离职,后来他向皇帝进献秋石,声称可以长生。皇帝“饵之而验”,于是顾可学被召到北京,竟然逐步被提拔为礼部尚书,从此专职为皇帝炼秋石,一时传为笑谈。


江南士人编了不少段子嘲笑此人:“千场万场尿,换得一尚书。”因为吴方言中“尿”和“书”二字同音,笑话很押韵。这个段子流传很广,到了清代,还被编入流行的笑话集《笑笑录》中。据吕毖《明朝小史》的记载,顾尚书走在大路上,大家都争着叫他“尝尿官”。可见这样拍马屁得来的官,在明代总要忍受士大夫舆论的羞辱。


未完待续


原文出自《中国国家历史·拾壹》(东方出版社出版)

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
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新书上市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链接即可购买!

下单即赠馆藏图书一本!


·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 ·

欢迎转发朋友圈
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

商务合作、订购微信号:zggjls01

投稿邮箱:zggjls01@126.com

邮发代号:28-474

QQ群:460382533

电话:13372012240


热文推荐

点击标题立即阅读



为什么北方河流称“河”,南方和东北河流多称“江”


殊途同归:陈毅三兄弟的乱世传奇


回古代可以三妻四妾?兄弟你想多了!


和尚为什么叫“和尚”?


谁是赢家:20 世纪美国与俄罗斯再较量(上)
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